掐指一算,厮混论坛已经超过十六年。
从新浪聊天室出走,走进的第一家论坛是随风吧。在论坛兴起的年代,随风吧会员拥两万之众,我是其中之一。当时给自己取了一个半洋半土的名字叫ttyyjj,以至后来许多人问起这个名字的意思,我说:这个名字,前面是我,后面是我的影子。
随风吧热闹了五年,然后就因各种各样的吵架、分帮结派,最终闹得不可开交而树倒猢狲散。我无门无派,像江湖中飘散着雨,眼睁睁地看着一波人离开,一波人又来再离开。直至关门前的最后两年,我一个人苦苦地守在那里,满怀热切地等着那些相识、相熟的朋友,可惜直到最后他们谁也没来有再来,只等来了站长并不果断却很伤情的关门告示。我一度失落,但我能理解他的难言之隐。我一度不忍却不得不支持他的这个决定。我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知道每一个相聚总要离别。所以我抓紧时间全部复制了随风吧个人的所有帖子,包括帖子下面的所有回复,因为我舍不得就这么把青春的十年丢进风里,也不舍得那些曾在一起玩、一起笑、一起闹、一起吵的朋友们。现在回忆那时的年轻,那时的冲动,那时的心境,该是多么地可贵。老狼、三泡、韵致、歆儿、冷月、吉林小成、思雨、豆包、游魂、残花、飘尘、梧桐、飞儿、卿狂、百合、阿蕾、雨夜如歌、花落潇潇、千年塞外的诗、迷人的小狐狸……这些名字都随了我的记忆珍藏,虽然并不清楚这些稀奇古怪的ID背后是男是女、个高个矮、肥胖瘦削,虽然和这些人从未谋面,却仍像多年的老友一样,只要闲暇就会有一个跳到我眼前让我端详好一会儿。
不得不说是随风吧开启了我的文学之旅,也毫不讳言地说这些年的论坛生涯培养了我的文字能力,从一个以文为乐的爱好者,到一个以文为悟的写手。论坛犹如我印象中的故乡,那抹乡愁一直会飘扬在心的远方。
在论坛的土壤里我播下过一粒梦想的种子,正等待着春风化雨,发芽开花。无论走得多累,论坛这个家都有我的归属感。虽然时下的论坛正分崩衰微,正在被一些更时尚、更燥动、更吸引眼球的东西所代替,但我想信这并不是论坛全部的存在状态,只要人们的心里还拥有怀旧的情节,论坛就是时代和社会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休息区。我时常在这样的休息区里,一杯淡茶或者一杯浊酒,与时间对话,丈量活着的广度和宽度,发现自己的影子到底是变长了还是变短了。
沦落成漂泊客,我先后到过天涯、爱网等几个地方落脚,期间也短暂地到过漫天雪、白云城、九月等几个论坛,匆促之间也涂鸦过几行文字,令许多陌生人贻笑大方,然后便逃之夭夭,究其原因主要是难以找到过去的那种激情,只好作罢、作罢。
人是时间的弃儿,无论多么地挣扎,最后总要被抛进尘烟深处。我就在这样的尘烟里寻找着自己的出路,以自己的那点热情苦撑着那点快乐。幸好我又幸运地遇到云荷,让我的心停止了流浪,在这里一住就是七年。
说实话,我并非想在论坛能怎么样,只是写字需要一种情境和触发点。来到这里我量个陌生人,但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熟悉的地方,确切地说这里并不熟悉。虽然也像曾经走进别家论坛那样地先报号签名做一番新人般地推介,找了一块不为人所知的角落容身。待放下了身心才惊讶地发现这里和随风吧的后期何其相似?安静,一种没有过闲人打扰的安静。我便自得其乐地享受起这份安静,自我安慰地找到快乐自己的快乐。
再聊聊写字吧,我是一个文字的爱好者,也是一个不会随俗,不会灵活的人。虽没有自己特定的方向、目标和被设定的框子,更愿意随心所欲地记录一些自我的发现、醒悟、警醒或者迷茫,其实是用真实表达自我的内心,尽量朝着能够触及人性细部的方向努力,可能会被人当笑柄,也可能会被人觉得肤浅,还可能被人当作冥顽不化,更可能被人鄙嘁,但我并不紧张,也不会因噎废食,更不会为了什么而轻易改变,因为我不是靠着写字来谋生养活自己和家人,因为十几年的论坛生涯已经给了我足够的心理承受力。我只愿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本着自己乐、与人乐的做人规则、标准和底线活出自己的模样。我也并不在乎那些时不时髦,有没有人追捧的哄嚷,唯愿平平淡淡地做着属于自己的事情,自觉没有浪费时间就好。
以《我的琴声你最懂》入题,我看到了时间的速度,看到了年轮的聚合,看到了热闹之后的冷清,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温暖不是随随便便的得到,而是实实在在的守候。
谢谢缘分让我认识了这里,谢谢这里的相对安静,让我写字之余又认识了许多的新朋友,让我有了怀旧的起初感觉,所以我想说:朋友才是永远的筵席。
曾经是现在的过去时,现在是未来的过去时,这个世界上好看的皮囊不多,有趣的灵魂更少,在这里我借用莎翁的那句话结尾:“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