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荷-个人作品展示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音画 图文 音乐
查看: 272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Mahler - Das Lied Von Der Erde - Ludwig, Wunderlich, Klemperer[24-96 HD FLAC]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2 08:3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密码:7ir2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8-2 09:55:45 | 只看该作者
专辑英文名: MAHLER:Das Lied von der Erde
专辑中文名: 马勒:大地之歌
艺术家:
马勒
克伦佩勒
路德温
温德里希
新爱乐乐团
古典类型: 交响曲
版本: EMI 56694408 新AQCD版
发行时间: 1967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8-2 09:58:10 | 只看该作者
专辑介绍:

看过对马勒交响曲的归类,大致将马七马八与“大地之歌”归纳在一起,将马八与大地之歌归纳为一个整体,以清唱剧的形式表达马勒对巴罗克对巴赫的敬意,这确有依据,但把马七拉进来,认为它是马八的“前引与铺垫”,则显牵强,如果从音乐发展的历史角度看,马七更多是预示着以浪漫主义为基本要素的音乐创作行将走到尽头,20世纪现代音乐行将走上音乐舞台,特别是第一五两乐章,其强横、曲隐、复杂、重迭的音乐形态说明着旧的音乐传统的顽强却行将终止,现代音乐的帷幕迷惘不明却不可避免的要拉开,它没有回顾过去,却是把目光瞥向了未来。
      大地之歌在创作源上颇见争议,一些专家欣喜的看到了这部作品与唐诗的关联,认为这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一次有意义的交融,而这同时遭到一些专家的反对,他们并不完全认同马勒此作与唐诗之间的关系,或并不认同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有意识的交流,甚而有的人士对马勒是否看过贝格特的《中国笛子》也提出质疑,这其实都大可不必,既不必一看到西乐中出现中国元素就欣喜若狂,也不必由此轻视中国文化传统本身,仅就《大地之歌》,我以为作为马勒音乐的欣赏者,只需大致弄清三点既可,一、马勒此作创作灵感来源于何,二、汉斯·贝特格译的《中国笛子》与唐诗的关联,三、作品本身的中国元素。
     一、 此曲的初稿写于1907夏,1907年度假期间他拿起友人所赠贝特格译自唐诗的诗集《中国笛子》,由于马勒彼时心境与诗集中情景相契,贝特格诗集中一幅幅宁静致远、哀而不怨的东方水墨画般诗作,给了他创作灵感,他“手不释卷耽读此书”,并据此题材构思出《大地之歌》,据艾尔玛记载,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马勒着手勾勒出此作的初稿,1908年夏由美国重回欧州度假时,他开始了此作的定稿工作,至是年秋天定稿完成,此作开始取名《玉笛》(由此可见其与《中国笛子》的联系),后更名为《大地悲愁之歌》,最后定名为《大地之歌》,可见,此部作品创作源自贝特格的《中国笛子》是确定无疑的。
      二、关于译作与原作的关联,网上有大量文字可供参考,我只想说一点,唐诗很难译,译出来也面目皆非,唐诗的美在于汉字独特组合后的音律美与高度概括的意境美,这种美往往心领神会,意可得而难以言表,不要说译,就是注释正解都未必周全,亦或失其味,它在汉字组合、平仄、对仗上的音律与精炼,甚至达到不可更变一字亦不可增减一字的程度,你如何译来?平仄音的组合美、对仗的工对美(包括宽对、邻对、借对、扇面对等)、高度的寓意性,你又如何译来?更何况贝特格《中国笛子》的译文并非直译(有资料表明转译自法文),它与原诗无论是意译还是韵致都相距甚远,以第四乐章“咏美人”为例,译自李白的《采莲曲》:“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裾空中举。岸上谁家冶游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再看看译文(太长不附),松散乏味,意境大失,与原作的韵致差的太远,有的段落读来令人啼笑皆非。所以,马勒看到的唐诗,其实已远非中国的唐诗,而是经法文转译至德文的贝特格的“唐诗”。
     三、很多人听《大地之歌》,希望从中品出唐诗味,品出中国元素,但可惜,从音乐本身说,此作仍是一部标准的、完全西化的声乐交响曲,其中虽然运用了金属打击乐器与民间五声音阶动机(第三乐章),力图在其中溶进东方元素,但从音乐上仍感觉不到“中国味”,你甚至感觉不到些许东方情结,从音乐元素角度看,它与中国并无干系,既是相通,也多在精神层面,你如果一定要找两者之间的联系,我以为第二乐章与最后乐章作品本身的悠长纤美、隐隐暗流与深遂隽永到与中国士大夫多悲愁无奈的通质有几分贴,可惜,此类意境又绝非国人所独有,因此,你可以说它唤起了马勒精神世界中的悲愁与告别意念,但你仍然难以“确定”它与中国的必然关联,所以,从中强求唐诗意味大多失望,也非明智之举,而回到音乐自身,品味音乐所传达的意境与思考方为上策。
    此作共六乐章,整体布局如下:
一、第一乐章“咏人世悲愁饮酒歌”,原诗、李白:《悲歌行》,男高音独唱,有力的快板。二、第二乐章“秋日孤独者”,原诗、钱起《效古夜秋长》,女中音独唱、室内乐配器的慢板。三、第三乐章“咏少年”,原诗、李白《宴陶家亭子》?男高音独唱,具有轻音乐性质的稍快板。四、第四乐章“咏美女”原诗、李白《采莲曲》,女中音独唱、活泼的快板。五、第五乐章“春日醉翁”原诗,李白《春日醉起言志》,男高音独唱、快速的诙谐乐章。六、第六乐章“告别”原诗,孟浩然《宿夜诗山房待丁大不至》,王维《送别》,女中音独唱、缓慢悠长的终乐章。整个作品的中心就在这首第六乐章,不仅时间上占了一半,它也是作品最终与精神中心。      
版本上,瓦尔特与费丽亚尔1952年DECCA版被誉为经典,它有两点为人称誉,一是瓦尔特作为马勒的弟子与至交是这首作品的首演者,此作于1911年11月由瓦尔特首演于幕尼黑,首演时马勒已去世,我一直以为,瓦尔特的马勒,就以《大地之歌》和第九交响相对好,精神上很贴,二就是这个凯瑟琳 费丽亚尔(1912-1953)了,这位美貌神奇而又早逝的女子,录制此曲时肌体正值癌细胞侵蚀,自知不久于世,她的演唱实为是她自己的向尘世“告别之歌”,也就比别的版本格外多了一层精神的内契与感动,她所演唱出的临终感为后来一些版本所不及,将人之将死的种种融入,那番披肝沥血的感动为听者能深深体味得到,既使是mono录音,其实已经无所谓了,其实这版不应淡莫的还有男高音尤利乌斯 帕特扎克,这是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歌唱家,歌剧、清唱剧、艺术歌曲全能。      
费丽亚尔嗓音极厚,我以为介乎于女中于女低音之间,一条天然的好嗓子,演唱上你感觉不到来自于病痛的齿噬,如“告别”,演唱坦荡而诚垦,颇让人觉出高于生与死的大境界,大艺术家的可贵往往就在于在自身与作品诠释上不失分寸,忠于艺术自身是它们从艺道路上的不二选择,费丽亚尔首先在解读上贴近作品精神,而绝不会把它演绎成满含抽泣“告别”,它可以是“天鹅之歌”,也是坦然、视死如归的“天鹅之歌”,到是瓦尔特的乐队部分让人觉得凋零凄痛,直击人心,19.22分乐队段落结束,费丽亚尔再度唱出王维《送别》时,情绪明显转向了哀挽凄楚,让人感觉到发自心底的痛惜,敬佩之心也油然而生,英国总是涌现出这样极具艺术天赋而又神秘莫测的女子,贝克、杜普蕾都这样,她们的早逝也让人扼腕。      
从艺术性的角度讲,我本人更欣赏克伦佩勒1964年EMI版,两位歌唱家分别是露德薇和杰出的文德利希,依我看,这版在诠释、演唱、录音上均属上承,就第六乐章看,克伦佩勒的演奏,空旷凄零,颇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萧瑟美,流露着秋风飒飒大限将临的退隐气息,相对于费丽亚尔,露德薇的演唱更具艺术感,声情并茂、底蕴丰腴,吐字与气口都能让人觉出唱功的优秀,我尤其喜欢她的行腔,演唱韵致与作品精神尽显其中,浑然天成而殷实自如,真是艺术的享受,透过露德薇精湛的演唱,你能体味出马勒在夕阳残照之下对人生的眷恋、向往与不舍,生活依然美好,如果以为马勒会“慨然赴死”那就错了,除非大限将至,否则没有谁会毫不犹豫的慷慨赴死,特别是马勒这样对生活充满向往的敏感型知识分子,尤其如此,而露德薇的解读,正是传神表达出作品的多重意向,她的演唱兼有温暖、憧憬与人生之路尽头的坦然,第二部分王维这一段没有痛楚,却是一字一顿,通过气口转换与更加讲究的吐字来表达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而演唱则充满情愫、无法不令人为之所动。此版另一亮点来自文德利希,第一首《悲歌行》就令人叫好,出色表现出他抒情男高音的特质,以情带声、喷口有力,情感起落中尤见功力,而第三、五两首则表现出他擅长轻歌剧的演唱特点,谐谑而正唱,并无过度的轻逸而又不失恢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8-2 09:59:55 | 只看该作者
久闻马勒的大地之歌
以西方文化的理解方式
演绎中国古典文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8-2 13:14:3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唐诗很有情景感 感受歌剧般的声乐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8-8-2 13:15:24 | 只看该作者
九哥出品,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8-8-2 15:19:18 | 只看该作者
有中国元素的马勒音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8-8-2 16:07:22 | 只看该作者
没声音?
好像真没试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8-8-3 20:36:1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大地之歌是我最喜欢的马勒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8-8-4 08:26:05 | 只看该作者
经典之作,感谢分享,楼主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苏ICP备16043306号-1    

GMT+8, 2024-4-29 10:45 , Processed in 0.06940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