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荷-个人作品展示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音画 图文 音乐
楼主: 紫藤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秘密花园】轻语安然

[复制链接]
291#
发表于 2018-6-25 16:24:26 | 只看该作者
转悠一下,好好放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2#
发表于 2018-6-28 11:18:34 | 只看该作者
比小四合院更高的
是教堂。更高的
是新东安商场。更高的
是一台缓缓转动的吊车。
.
而我最爱的,乃是
奇怪而高的晴空下
一株秋树,它每片叶子的闪烁
皆与吾人有所诉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3#
 楼主| 发表于 2018-7-13 08:23:01 | 只看该作者
徐志摩 云游

它不仅以其优美的想象和意境的洒脱打动着读者,而且也表现出诗人隐蔽的心理历程与人生的价值取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4#
 楼主| 发表于 2018-7-13 08:48:33 | 只看该作者
无论何时,都要微笑。微笑面对生活,微笑对待他人,微笑看待不幸。很多时候,我们内心也许不开心,但生活还要继续,微笑还要学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楼主| 发表于 2018-7-13 08:48: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楼主| 发表于 2018-8-6 07:47:16 | 只看该作者
烦忧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

本诗共有两段,其实只有四个诗句,只不过在前后两段中,四个诗句排列顺序正好相反。在这样一种颠倒的重复之中,既强化了诗歌的主旨,又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这是这首诗第一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7#
 楼主| 发表于 2018-8-6 07:47:33 | 只看该作者
本诗共有两段,其实只有四个诗句,只不过在前后两段中,四个诗句排列顺序正好相反。在这样一种颠倒的重复之中,既强化了诗歌的主旨,又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这是这首诗第一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四句诗回环往复要表达怎样的主旨呢?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明。第一段的前两句是打比方,只是两个比喻句都省略了本体“烦忧”。如果表达完整,前两句的意思大概是说:有的人认为烦忧像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而有的人认为烦忧像是相隔辽远的海的人们之间的相思。这两句前句从时间上落笔,而后一句从空间上落笔,暗示了“愁”、“思”之深之广。而这“愁”“思”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后两句做了具体的回答:作者的“愁”与“思”是心中有“烦忧”,而“烦忧”的原因则是“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而“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的原因,任凭生活经验,读者自然能明白“不敢说”是因为心中有爱:心中充满对你的爱恋,却没有勇气说出口——这才是“烦忧”的原因所在!
  上段的抒情顺序是先描绘“愁”“思”之状,然后一层层地剖析清原因;而下段则先交代自己面对“你”的犹豫和胆怯,而接着点明这样的“不敢”使自己备觉“烦忧”,最后两句从时空的角度分别打比方,烘托自己“相思”和“清愁”像隔海相望般“辽远”,像身处肃杀的秋天一样“寂寞”。意象的选取既典型,又暗合中国文化传统中以秋衬愁之广、以海喻思之远的经典审美,虽是现代诗,却充满古典诗的意境和韵致。也正因此,前后两段虽然只是相同的诗句在排列顺序的不同,但在情感表达上却丝毫没有重复之嫌,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爱”字在全诗中却始终未直接出现,而只是用“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的委婉表达,含蓄地暗示出来。含蓄之美,是这首小诗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8 10:34:17 | 只看该作者
你见过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象过它
可你不是 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顶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象过大海
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8 10:35:07 | 只看该作者
本人给这首诗每一行都标注了序数,是因为它实在“太啰嗦”,如同我们貌似平淡的生活琐碎而乏味,一气读下来,颠来倒去只有“想象过”、“见过”、“大海”这三个柴米油盐般的词汇缠绕在脑海里,但仔细多读几遍,会发现,因调料的细微变化(“见过”、“见到”、“见到了”、“可你不是水手”、“你不情愿”),菜的味道有了不同(“就是这样”、“顶多是这样”、“人人都这样”),出现了甜、咸、淡的区别。


诗的1-3行是在问:关于大海,你知道多少,是先想象过还是先见到过;第4-6行是自答式的结论:每个人都是先想象过大海,在想象的推动下后来见到了大海;第7-11行,你对真实大海的了解刚开就已结束,因为“我们不是水手”;第12-15行,既想象过也见到过大海的你,对大海的情感出现了不确定性,细微却关键,“也许”和“顶多”意味着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第16-21行,诗人给出了出于人性或文化弱点的解释:“不愿死”,或不想冒死的风险,之所以说是文化弱点,因为“人人都这样”。


好的口语诗并不是大白话,它是将日常语言解构为诗的语言,达到一种细节熟悉而整体陌生的冷象征效果,通过语言本身词义的消解呈现出文本意义,这里,“大海”就象征着很多事物,包括生活本身。


大概在三十几年前的中国,由于条件有限,媒体也不发达,很多人从未见到过真正的大海,最多也就是在电影里或画报上看到过海的样子,但所有的人都想象过大海,而且无一例外对大海充满了浪漫的憧憬,“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中国人就是在这些传统文化参与意义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大海美好的“想象”,然而,此时的大海对你来说,仅仅是具有审美意义的风景,有一天,当你面对真实的大海,你却发现你对大海的认识根本无法再超越你最初的“想象”,之后,“也许你还喜欢大海”,但“顶多是这样”,因为“你不是一个水手”,你不可能了解到更深层次的大海--它的宁静与狂暴、温柔与冷酷。同时,你多半也不愿成为“一个水手”,因为“你不愿意/让海水给淹死”,不仅仅是你,“人人都这样”。



大海如此,生活如此,人与人如此,国家与国家也是如此,“想”和“见”是不一样的,说和做不一样,理论和实践更不一样,我们多数人的一生都漂浮在生活的表面,我们习惯于沉浸在通过文化介质虚幻出的“想象”中,但却从来没有真实的生活过,因为我们无法忍受生活的另一面、“美好”的另一面。


回头再看题目,“你见过大海”,实际是一个反讽,诗人想说的是“你从未见过大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8 08:00:47 | 只看该作者
好多时候言语都是多余。
以前愿意显露的东西,慢慢藏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苏ICP备16043306号-1    

GMT+8, 2024-4-29 18:06 , Processed in 0.0643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